25 / 07 / 18
周五的上海晚高峰,又是大雨,很难不在车窗外的微光里看见灯火阑珊。
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和一个在东京生活的人,在上海一个贵州餐厅吃饭,就算是贵州菜,我对排队也很难理解。
取号之后,两个人在旁边的社区图书馆坐着聊了一会儿天,上海的基础设施真的比想象的要好很多,这个社区活动中心,感觉比商场的咖啡厅都要好。
聊天的内容跟开会没什么区别,本来就是很熟悉的人,大部分也在讨论业务,其间穿插着几句生活。
时不时打电话去店里问还有多久到,排号单就是老板随便撕了一张纸,上面写了个号。排号系统有多简陋,就知道他们家有多火热。
快到了之后去等,但是店里几乎没有坐的位置,连站的位置都没有。
几番等待终于坐好准备点菜,菜单上都是想吃的,也似乎都真的是家乡菜,火爆也有火爆的理由,这里确实看起来物美价廉又很有特点。
点了一罐刺梨汁,最近几年贵州在大力发展刺梨产业,所以想看看这是哪家的产品,但是服务员拿上来之后,哦,是我们家楼下的产品。
这个刺梨汁的出品方就是当地政府控股的企业,办公楼离我家走路可能也就两分钟,不能说从小喝到大,但我肯定是从初创开始,喝到现在有点规模(也算从小喝到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只能算精神股东。
准备开始吃饭之后,才发现身边说话的人90%都可能是贵州人,虽然方言不一定是家乡的方言,但是语气和口音都能听出来是贵州的。
菜上来尝了一下,确实都很好吃,也很像家里的味道。
稍微有点穿越,在一个贵州餐厅吃贵州菜,周围全是贵州人,已经快分不清楚是在哪里了。
从乡音里面听出的那几分熟悉,和食物里的熟悉,是一种感觉,说不上是亲切,但也总是熟悉。
旁听了旁边的人聊天的内容,听不到跟家乡的任何信息,这个家乡既是广义上的贵州,又是狭义上的此刻。
人声鼎沸又太热闹,确实不太适合聊天,埋头哐哐干饭吃到扶墙出。
吃完饭又聊了一会儿,我酒店的方向和朋友住的方向是顺路的,一起打了个车,路上继续聊了聊他最近面临的问题,可能再见面就是在东京了。
无意渲染情绪,但那一罐刺梨汁,只能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