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 04 / 23

书里会有答案,我还没有

昨晚睡觉前想到明天是世界读书日,之前看了绿茶写的那本《如果没有书店》,才发现北京有很多值得去的书店,哪怕是打卡都应该去看一下,绿茶书里推荐了很多条线路,研究之后没有完全按照书里建议的路线在走,查了一下地图,挑选了一条「南锣书店」——「彼岸书店」——「码字人书店」的打卡之旅。

南锣书店:一头撞进青春的回忆

南锣书店在南锣鼓巷的入口,走进店里人不多,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在书架上挑选了一会儿,最终拿了两本书,一本是《东北游记》,一本是《孤独的城市》,拿《东北游记》是因为今年看了伊险峰老师写的《张医生与王医生》,对东北文化的日常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东北游记》是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东北的日常生活,草草翻了一会儿,只在开头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对了,我来东北,并且在这么多村庄里选了荒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这一问一答之中。我承认,一开始并不是因为什么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才让我好奇的。最根本的原因要简单得多:一个妹子。

《孤独的城市》是被封面吸引,也翻了十分钟,放到待读书目里,然后就没有再翻。

走过一个书架的时候,看到一个非常标题党的书名,《神奇的答案之书》,一般看到这样的书会选择性忽略,因为问题都是各有各的问题,很显然没有通用的答案,但我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发现它已经被翻得很旧了,我即使不太相信通用型答案,但被翻成这个状态,是不是多少有一点可取之处呢。

书翻开后非常简单,每页一句话,大致内容是诸如「你需要采取主动」「大方一点」「你的行动会使一切得到改善」等相对正确的话,没有任何解读,我想大概符合通用型答案的一个标准,但却对每个人使用的场景不太一样,我知道不一定用的上,就没有继续翻。

除了从书架上找到的这三本之外,南锣最意外的收获,是我在阅读的隔间里看到的一些古老的书籍,让我一头撞进的青春的回忆里。

第一本是菊花香,这本书当时有多火呢,我可能觉得全班同学都在传阅,甚至是全校同学可能都在看。

有不少同学边看边哭,后来被改编为电影,也一度看哭了很多人。

我认真的买过这本书,目的真的就是只有一个,闻书香;

这本书在我们班的第一个购买者,有一个与这本书特别不匹配的名字,张彪;

外形彪悍的他是一个纯爱系列的爱好者,印象里当时的爱情系列都追,比如《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一光年的距离有多远》,一度是班级里的爱情书系来源;

郭敬明是他的最爱,我也看郭敬明,我没有追,也看饶雪漫,一度极其投入,是我少年时期很喜欢的一个作家,青年时期有一年上海书展请了郭敬明,韩寒,饶雪漫,曾炜,我去排队签售,那简直是过年,当然结论是:韩寒是帅的,曾炜比作者简介的要漂亮。

第二本是《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这是台湾作家吴淡如写的一本故事集,上周跟一个朋友见面,期间聊起一个话题是关于感情,话题的结尾我用了这本书的名字,在书店突然看到的时候,有一点惊喜,第一时间拍了照片,没发但着实意外了很久。

几乎不记得为什么对这本书印象深刻,也不记得早年看这本书有什么收获,可能唯一的收获就是这本书的书名,一度一直用这句话当做一个安慰自己的结论,拿起来翻了一会儿,不管是故事还是过程,完全没有看进去,可能的原因在那天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隐约有一个不确定的答案,也许还在新手村。

新手村也是好的,每次也都是要重来。

第三本是龙应台的《目送》,我可能是从这本书开始才真正理解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彼岸书店:出口在哪儿

在彼岸的时间里,只认真看了一本书,许知远的《新闻业的怀乡病》,从新闻从业者的视角写了《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传媒巨头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对未来走向进行了梳理,这是一本2005年出版的书,我在书店看的这本是2019年再版的,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这本再版的序里他写到:

我在书中描绘了很多杰出的记者与编辑,并将他们高度浪漫化。不管他们揭露的是总统,报道的是摇滚乐,还是创办了一份商业期刊,我都认定他们能承载了时代精神,创造了风潮。这既来自于某种自觉,更蕴含着显著的身份期许——我从事的正是有着高度历史价值的职业,要比一个银行家、商人、技术专家更为重要。

十六年过去了,这情绪早已消散。不仅新闻理想主义特性迅速衰落,甚至报纸、杂志本身都要被抛进历史的垃圾桶。面对信息的迅速膨胀,记者与编辑都无所适从,他们不仅不再是知识精英与启蒙者,甚至沦为权力与公众共同嘲讽的对象。在物质与技术戏剧性扩张的时代,思想与批判的舞台没有随之而起,反而萎缩了。因为缺乏一系列制度保障,媒体轻易地沦为另一种平庸的商业机构。

严格意义上自己算不上新闻从业者,只是过往他们面对的问题曾经面对过或者还在面对,一些不确定的东西今天依然在蔓延,也许今天未必是最坏的时代,但好的出口,会在哪里呢?

彼岸书店最近的主题推荐是关于俄乌战争,分别是「为什么」「怎么了」「怎么办」,推荐台上在「怎么办」里彼岸的答案是《枪炮、病菌与钢铁》《剧变》《昨日之前的世界》《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这些书我没有都看过,看过有限的几本里我依然没有答案,不过走的时候还是买了一本带走,对我来说可能这不是答案之书,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过程。

码字人书店:没有答案

码字人的时间大部分在翻一本叫《回答不了》的书,是匡扶摇的一个漫画集合,画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有感受有道理,看目录就很容易看下去,类似于人们参差入眠的晚上,老关的理发店,爱情经营者们,爱情扛不住者们,那些被叫作爸爸的男孩们,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之类的,因为是漫画,一口气就可以全部看完,有多少收获暂且不论,但是过程里还是会有一些感触,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关于**,但只是思考,并没有论证和探讨,上周跟老师见面的时候有一些启发,我在2021年总结里写「书里都有答案」目前看起来是失效的,至少我还没有答案。

在码字人书店的意外收获是在一个角落里看到竟然有《讣告》,这是我最近睡前都会看一篇的书,“经济学人”201篇广受欢迎的讣告合集,在短短的两页纸里总结记录了一个人的一生,他们的身份、行业、人生经历异乎寻常的丰富各异,每一个人物,都是通向特定地域、领域、事件或行业的任意门。书店只有一本,不知道是只进了一本还是已经卖完只剩最后一本,在全网断货的情况下喜出望外,立马买了,算上 3 月买的那本,目前已经是拥有两本《讣告》的人了。

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