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07 / 01

岁月,终于弹指一挥

97 回归

97 年香港回归,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不理解政治,不理解回归的实际意义,但是却提前 1 个月,就已经受到影响。

那时候,每个学校都要挑选一只表演队伍去参加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汇报表演,属于政治任务,而所谓的表演就是沿着县城的大姐巡游一圈。可能我平时是属于听话乖巧的学生,于是很荣幸(不幸)的入选了腰鼓小队,然后那一个月每天放学之后都要在学校,练习一个半小时的腰鼓,从动次打次到三二三二三,当然,那个时候被选中还是很开心,爸妈还为此专门给我买一个腰鼓,让我在家里练习,红彤彤的一个腰鼓小少年,我一个完全没有艺术细菌的人,最后通过一个月的紧急练习竟然还能把腰鼓打得有模有样,尤其是作为一个南方人,对腰鼓的印象完完全全停留在电视里关于北方的黄土高坡,可想而知那个画面最后是有多么的喜感。但这可能是我爸妈这辈子最不值得的投入了,因为在此后的很多年里,看都没看一眼。

七一的时候就被安排到上街去汇报表演了,我记得那天天气不太好,是个阴天,所以不会很热,我们被安排着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从街头巡游到街尾。

巡游仪式在县城的主街上进行,主街并不长,但当时在我看来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一个南方小县城把迎接回归的仪式变成了一个北方的节日,舞龙舞狮加上扭秧歌,还有各种民间乐器,当然也包括我所在的腰鼓小队,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内心的感受了,隐约记得泛起的自豪感和巡游的辛苦,毕竟那一年还小,不懂什么民族情节和家国大义,香港回归对我来说,就是收复失地,就是一场巡游,当我成年之后,再回去走那段路那条大街,发现真的是很短很短,当然,上一次走这条大街应该至少是五年前,或者接近十年前了。

另外还记得当年发了一本纪念册,就叫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讲述了香港过去的辉煌历史和现在的状况(1997 年),那时候就知道香港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但是是当时亚洲发展很好的地方(怎么来理解那时候我心里对好的定义呢,就是很多个盘县百货大楼卖了很多东西),所谓亚洲四小龙的印象,应该是从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开始有的。

可惜后来的 20 年时间里,我对香港的文化没有多少深入了解,即便看过不少港片,听过不少港台金曲,对我而言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即使去过也不过是游客般走马观花,没有在这个城市生活过,是很难深入的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基因的,当然,感谢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香港对文化自由和平等对我带来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变化和不变

有人说,粤语歌里,有一整个香港的故事,缠绵悱恻的爱情,力争上游的奋斗,铁骨铮铮的誓言。

早上端传媒给我推送了一个他们的专题,是关于香港回归 20 周年的,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在讨论香港的明天。做了一个街头采访,采访了香港台北北京深圳四个城市的青年,在他们眼里香港的关键词是这样的。繁华,面积小,密度大,生活不愉快,高房价,比台湾人功利主义,学习普通话,政治环境,治安变好,粉饰太平,表面上很好,实际很差。

在稍早的时候他们发起的一个主题是《你会用什么词形容现在的香港?》的读者问答里,读者的调查反馈也是一片低迷。

没有生活在这个城市,没有办法去评价他的变化,从旁人的角度来说,总希望它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去走。但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一些独立的文化独立的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低迷,可能这个城市正在经历着一些变化,失去着某些东西。但也总是希望在经历的变革里能长出一些什么东西,作为一个普通的不会影响历史进程的年轻人,我的想法略有些苍白,但还是怀着期待。

有记忆的二十年

也许是因为碰巧到了一个 20 的整数,也许是因为时间真的很长,在铺天盖地都是对这 20 年的报道里作为一个参与中的每个个体都无法逃离得干干净净,你正在经历着这个时代的变化,你也会被满世界关注的信息所冲击,但这个 20 年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关于时间刻度的重新计算。

20 年举国盛事,20 年风云变迁,一个普通人在洪流中是激不起任何波澜的,但生命的时点却又在时时刻刻流逝着,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20 年就已经变成过往了,而且以后会有更多对你来说 20 年所经历的时刻,也会有更多 20 年的纪念。

也有可能是你越来越对这样的 20 年不太在意,你在经历了更多的 20 年之后,变得越来越理解和接受,可能这也是人成长的一种方式,在能理解时间和岁月的变化,一次一次调整自己,不会再为逝去的岁月惋惜,终将变成一句感慨,就此而过。

然而对我来说,是不希望有这一天的,因为时间和岁月于我,都是生命的终极礼物,但令我感到更恐惧的是,20 年时间,真的是这样弹指一挥间。